查看原文
其他

UED建筑品谈 | 昭君博物馆:土木轮回

2017-11-03 UED UED城市环境设计

📌 编辑 | F.


项目竣工的下午,一片低黑的云朵重重地飘盖过来,浓烈的阳光穿过云缝狠狠地砸在了和周围土地一样色质的“夯土”表面上,一派陌上苍歌的景象。新的“土木”谦虚地溶嵌在大地之上,迥异的材料体验感却反而没有让建筑消失,熟悉得甚至可以忘记的“土”和“木”。体验变得几分陌生,他们与大地一同构建了令人难忘的场所。这让我想到几米漫画书里的句子:“……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曹晓昕



主创建筑师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第三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器空间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设计红星奖评委、建筑知识(A+A)编委。


《亚洲照明》编委, 筑龙网建筑栏目专家顾问,北京品那儿创意设计有限公司(Pinar.cn)创始人、设计总监,中国建筑师跨界发起人、建筑文化推广及展览策划人。曾获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优秀奖、中国青年建筑师奖、全球青年华人建筑师奖、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奖、中国设计红星及红棉奖。


UED专访曹晓昕 | 昭君博物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6924lgt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时长04:39,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UED


昭君博物院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6公里处,距离白塔机场约20公里,东侧紧邻209国道,北接内蒙古风情园。现有场地以青冢为视觉中心,沿中央神道主轴两侧建有原和亲园、匈奴博物馆、昭君故里游园、单于大帐等建筑。博物馆新馆选址在神道南侧,守住神道两端与青冢遥相呼应,并且串联整个场地。由于坐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新馆不单作为旧馆的升级,同时也起到了景区大门的作用。青冢是旅游区的主核心,新馆设计为一种谦逊的姿态,进行自我弱化,降低高度、调整虚实为了凸显青冢,形成青冢与新馆和谐的主次关系。同时新馆的外轮廓成为青冢的天然景框。


△曹晓昕在工地现场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01

关于选址


UED:我们注意到昭君博物馆的选址处于昭君青冢轴线的南端,这样的选址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曹晓昕:按照我们国家相对保守的文保规划,这样的方案选址很难变成现实。但昭君青冢地块非常局促,昭君博物馆又很难在和文物区完全不相干的位置上建造;另外昭君青冢本身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在青冢南延轴线上却都是近现代建起来的建筑,有内蒙古自治区五十、六十年大庆时的建筑,建国初期董必武的石碑等,基本上有一个由北向南历史迭代向下的过程,昭君博馆正好处于近现代历史延续的位置。


△昭君博物馆区位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昭君博物馆 ©张广源


UED:这样的选址带来了哪些挑战?


曹晓昕:因为昭君博物馆处于整个景区的南延,又在轴线的起点,它不得已要和青冢产生某种时空对话的关系,还要和近现代历次叠建而成的轴线产生关系。同时原有景区级别从4A提至5A,所以昭君博物馆又承载了很多包括游客中心、餐饮、销售旅游商品等一系列功能,在这个位置上变得很有挑战。


△昭君博物馆 ©孙海霆


昭君博物馆是为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年大庆而建设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从接到这个项目到预计完工只有两年,留给设计的时间只有很短的几个月,甚至很多设计问题会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于是我们要构筑一个快速建造和搭建的体系,让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搭建和建筑的相对永恒性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对于建筑师是非常大的挑战。


02

土木印象


UED:关于博物馆的形式您是怎样考虑的?


曹晓昕:你问我什么形式,我基本没有考虑形式。因为我想让房子回归一个最为低调或者最为自然的状态。所以你会看到昭君博物馆和我以前做的房子或和所谓绝大部分现代建筑有很大差异,因为它几乎就没有手法,或者看不到太多的手法。我想用材料营造这个空间,所有的语言也属于这个材料的语言,与其说是对形式的构想不如说是对材料构想。


昭君青冢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据考古推断其上曾经有木构楼阁建筑。于是我们当今再建的时候其实更愿意用一种新“土”“木”跟它去取得材料上的对话。当然“土”现在不适合再用夯土,我们用混凝土作为新“土”来构建整栋建筑的表皮,同时采用了胶合竹材料的竹钢作为“木”的对应,因为竹钢的力学性能比较好,所以我们会把它纤细、受拉的一些特质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土木之像 ©张广源


UED:对于新“土”“木”的材料使用上有哪些设想?


曹晓昕:我们发现混凝土实际上和夯土具有某种相似性,大家可能会都觉得很惊讶,为什么?因为其实它们都属于冷胶凝性材料,生土在夯土过程当中也会加入灰料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国内有很多的建筑师也用混凝土做夯土表面,昭君博物馆的突破是在于抓住了两种材料工艺的相似性,我们也思考用混凝土做“夯土”和真正夯土的差异在哪。由于需要在短期内建造完成,昭君博物馆采用了大量工厂预置的混凝土挂板,板缝干脆没有处理,完全地暴露出来。这暗含着我要表达的技术伦理——这是板而不是真正的夯土,虽然有着和夯土极强的相似性。


△混凝土挂板 ©孙海霆


我们在木结构的设计中加入大量的斜杆,受拉和受压的这些斜杆形成一个巨大的雨棚作为景区入口。在当下的工艺和快速建造的前提下,木结构之间不可能再采用榫卯连接,而是采用了角件连接,但是通过对构造的设计,只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铜的拴钉的头暴露在外面。


△入口处雨棚 ©张广源



△入口处雨棚 ©孙海霆


这样的工艺暗示既达到了材料的相似性,又保持了现有材料和传统材料的距离,让它们在“像”与“不像”、“熟悉”和“不熟悉”之间去和青冢取得对话和联系。

44 34722 44 15290 0 0 4287 0 0:00:08 0:00:03 0:00:05 4286>


03

空间营造


UED:除了昭君博物馆在材料上和青冢的“对话”,参观的人们有没有和青冢产生“对话”?


曹晓昕:我们在广场做了一个巨大的一个漏斗型的下沉空间,有意把人们引导汇聚到这样一个相对窄小的节点上,再像漏斗一样输送到整个参观轴线。我们将博物馆的体量分开,高度上正好能够隐约窥见青冢,然后通往下沉的漏斗型空间时青冢在消失,面前是博物馆,穿越过程当中青冢又被再次窥见,直至全部呈现。人在穿越的过程中实现和青冢的互动:窥见—消失—显露—全部呈现,让人们在视线上对青冢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在两馆连接体中打开两个三角窗,通过三角画框再一次框住了青冢。

△和昭君青冢的关系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和昭君青冢的关系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外部 ©孙海霆


△贯穿园区景观轴线的三角框景窗 ©张广源


UED: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是怎样考虑的?


曹晓昕:展览的内容在设计之初就已经预设好了。两个展厅分别以昭君生平和匈奴历史作为主题,在匈奴历史展厅里我们设计了矩形的中庭,昭君生平展厅则采用了圆形的元素,因为展览内容不一样,我们在塑造中庭空间时让它们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层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剖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展厅空间 ©孙海霆


UED:中间的坡道呢?


曹晓昕:中间的坡道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外部我们有意通过材质、建构产生的重量感和青冢对话,内部则用钢索把坡道吊在空中,产生一种失重感,阳光从顶部倾泻而下,和户外形成特别强烈的反差。同时我在室内还提出“内景”的概念,人们在坡道上像园林一样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空间以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两个契合各自中庭空间形态的连桥与坡道不仅引导人们游走、观察,还使展厅在水平和垂直的两个维度被串联起来,同时使展厅空间与中庭公共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室内坡道 ©孙海霆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

建筑设计:曹晓昕、尚蓉、梁力、宋涛、詹红、范佳

结构设计:余蕾、李季、董越、刘会军

机电设备:安岩、车爱晶、李京沙、屠欣、王莉、吴磊

总图:连荔、朱秀丽、张蓉

景观:刘环、刘卓君

智能化:任亚武

委托方: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指挥部

项目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博物院

设计时间:2015.06

建设时间:2016.05-2017.09

用地面积:40.4ha

建筑面积:15 092.62㎡

摄影:张广源、孙海霆


UED建筑品谈 | 昭君博物馆


本次品谈邀请知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政府决策者、项目甲方等,共同走进昭君博物馆,通过实地走访与多角度对谈,细微揭示建筑的构思与建造点滴,升华设计体悟,促进行业学术交流。

 

主创建筑师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品谈嘉宾

崔    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胡    越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沈    迪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建筑师

赵元超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知名建筑评论家、策展人

王    辉  URBANUS都市实践创始合伙人

周    榕  知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温捷强  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汪    恒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

柳    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支持单位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城市·环境·设计》UED第108期现已上架


A本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导览: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B本《为深圳而设计》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导览:了解深圳,这一本必不可少|UED108期《为深圳而设计》新刊导读


● 购买前50套更有机会获得崔愷限量签名版

机会难得!(将于11月16号之前发货)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